放雨傘、存發票、當成小儲物柜,不少居民開動腦筋,把門口的信報箱用活了
使用不銹鋼信報箱比較多的,還是中老年居民。
本周二,社區報記者和重慶晨報記者前往大渡口、九龍坡和渝中等地,隨機選取了不同年代建成的幾個小區走訪。結果發現,總的來說,入住久的小區比新小區的報箱取閱率高,老人比年輕人的取閱率高。
華宇廣場信箱取閱率較高
肖婆婆家住華宇金沙港灣10棟。說起
信箱,肖婆婆表示對自家很有用。“每戶有個信箱很方便。”肖婆婆說,老伴訂閱了報紙,每天早上,送報紙的人都會把報紙放到信箱里,自己買菜回來的時候就順便拿了。除此之外,女兒每個月有銀行的賬單寄來,所以經常會幫忙打開查看。而且,肖婆婆的孫子在美國讀書,每隔一個月會寄照片回來。這些照片對肖婆婆來說非常珍貴,所以經常會查看信箱,定期還會清掃一下。
在華宇廣場,物業工作人員鄭朝國說,華宇廣場的信報箱使用率在70—80%。“平時業主物業費和水費單子,我們都投放在信箱里,他們基本上都會去查看。”鄭朝國說。
信箱開發出新功能
在采訪中,記者發現不少居民把信報箱開發出了新功能。石橋鋪華宇老街印象小區的林女士因為住在20樓,下雨天常常走到樓下才發現忘記了帶傘,后來她就長期在信報箱里放一把傘,這樣拿鑰匙一開,就把傘拿出來了,不用再坐電梯上樓去拿。
華宇林泉雅舍的陳先生,則在信報箱中放入了跳繩和一些兒子愛玩的卡片,“跳繩都是在中庭,把繩放在信報箱里,取用很方便,不用爬樓回家去取。”
大渡口朵力名都小區24棟的李女士常常請保安代自己續停車費,在出小區門前,把卡和錢交給認識的一個保安隊員,中午保安休息的時候幫她交了錢,回來就把卡和車費發票放在信報箱中,“沒辦法,早上上班急,而晚上下班時,物管也下班了。”李女士的一個朋友不久前丟了門禁卡,全家人只剩一張備用卡,在等待補辦門禁卡的日子,一家人就通過拿鑰匙打開信報箱的方式,共用這張門禁卡,直到新的門禁卡全部辦下來。
見證變遷仍有用處
重慶大學李志教授認為,由于信息傳播渠道多元,傳統的信報箱作用減小、弱化。信報箱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存在,主要以滿足中老年人訂書訂報需求為主。如果信報箱內長期被廣告占據,引起居民反感,信報箱容易形成長期休眠。建議小區或社區把一些實用生活類服務信息通過信報箱投遞,比如社區報,居民愛看愛拿,就會重新接納信箱。
信報箱是街頭寄信箱的一個延伸,郵遞員從寄信箱中取走信件,送往遠方,把遠方來信挨家挨戶分發到信報箱中,完成書信時代一個信息交流的全部過程。街頭的寄信箱和家庭的信報箱實際上已沉淀為一種文化符號,在郵局外保留一個綠色的寄信箱, 實際上是一種城市文化的延續。雖然現在電話聯系多了,短信可以傳遞祝福,但是,通過手寫的賀卡還是被認為是非常珍貴的文化禮物。為了在電腦時代不要丟掉漢字藝術,不少學校建議學生多寫信,它們需要信報箱進行傳遞。
也有專家支招,現代社會鄰里關系冰冷,不妨通過信報箱來作為交流工具傳遞溫情,實現鄰里和諧。